当前位置:首页 > 爱站书 > > 满唐华彩 > 满唐华彩 第928节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翻下页

设置X

满唐华彩 第928节(1 / 2)

皇甫冉跪倒在地,道:“臣绝不赞同太子、北平王的忤逆之举,可臣确定一件事,那便是他们决心先平定叛乱,而后再谈储位归属,而忠王只怕并无此等决心。臣恳请陛下,先平胡逆,再断家事。”

随着这一句话,李隆基招过崔圆,吩附了几句,让崔圆带着皇甫冉私下去谈。

作为天子,他自是不会去谈具体的条件。

“不知陛下还有何顾虑?”崔圆问道。

李隆基道:“薛白,一介贱奴敢冒充天家血脉,竟敢让朕下旨承认他。”

崔圆便明白过来,圣人其实也认为这局势下与长安和解更好,可是担心一旦承认了薛白的身份,往后再难扼制住对方。

“陛下。”崔圆低声道:“臣以为,诏书可以下,便也能改。倒不妨暂且答应他们?让他们将诸王送至蜀郡,如此,等陛下分封诸王,又岂惧一冒充皇孙者?”

他这意思,简单而言,是要让圣人到时食言而肥。

李隆基于是眯了眯眼,冠冕堂皇地答道:“先平胡逆,再断家事。”

崔圆便带着皇甫冉单独去谈。

李隆基则独站在那,想着薛白带了一个假圣人回长安,这不仅是犯了谋逆大罪,还要失信于天下。可他竟要下旨为薛白开脱、正名,命天下各郡转运粮草至长安?

这种念头,让他心中始终有一股不平之气,难以压下去。

只是,多年君临天下的经验告诉他,权谋一道绝不是以眼还眼,而是如何有利就如何做的。

不因气而动怒,唯顾社稷之利,此方为掌权者应有的觉悟。

他负手站在山顶上往北方看去,看到远山上挂着的白云随风消散,山下的西河滚滚而去,喃喃道:“终是江水拦不住,放任白云自去留……来人,笔墨伺候。”

这山上少有笔墨,随侍们连忙跑回山寺,好半晌,才寻来了一支大笔。

李隆基遂提笔在山石上写下“修觉山”三个大字。一个字一块山石,字有二三尺之大,飞翥沉着,极有气势。

他今日于此修得了更大的觉悟,往后誓将不再受人蒙蔽,再造盛世、重振英名。

次日,他又御笔亲题了两封圣旨,送往长安。由此,那北平郡王暂时成了他承认的北平郡王……

第485章 上进心

杨国忠死后的第十八天,薛白将一封圣旨递在李光弼手里。

彼时,李光弼正在马厩里亲自俯身下去,用手指检查着他的战马的粪便,观察马匹的健康状况,事关行军打仗时的安危,他不愿假手于人,自也顾不得脏不脏。

“不先洗手吗?”当李光弼伸出双手要接过圣旨,薛白忽然这般问了一句,表露出了一种对圣人的敬意,“这可是圣旨。”

“是我失礼了。”

李光弼略有些尴尬,把手在战袍上擦了擦,吩咐亲兵去打水来。

薛白只是开个玩笑,浅浅地讽刺一下李光弼的所谓的忠君之心,重要的是,圣旨上的内容正是李隆基对他们守住长安的表彰与封赏。虽未特意提及,可既勉励了“太子”与“北平王”,也便是承认了长安朝廷的合法性。

其中还有关于李光弼的封赏,以他取代王承业为河东节度使。至于王承业,自是罢官黜职。

“没想到,你居然真请到了圣旨。”李光弼恭恭敬敬地领了旨,喟叹了一声。

“说了,是我派人护送圣人到了蜀郡。”薛白的语气理所当然,还指了指自己,道:“忠臣。至于李亨,擅自称帝,叛逆无疑了。”

“北平王让杨国忠假扮圣人一事,如何解释?”

“杨国忠为保护圣人、并守卫长安,不得已而为之。他自知犯下弥天大罪,已自尽以谢天下了。”

“用烛台刺穿自己的后脖颈谢罪?”李光弼做了一个有些别扭的动作,问道:“这样刺?”

薛白不以为然,道:“节帅怎好擅挖他的坟?人死为大。”

说到底,在乎假冒天子的人,自有李隆基的圣旨来安抚;而不在乎繁文缛节的,只关心长安城能守住,自是更容易站在薛白这边。

故而,他并不打算在这些虚礼上多作纠缠,直接把话题指向李光弼最关心的实质问题。

“说正事,节帅需要的粮草,很快就会有两批送达。一批来自汉中,经子午谷,一批来自南阳,经蓝田。请节帅遣人至少陵塬驻守接应。”

少陵塬位于长安城的南效,居于浐河、潏河间的高地。因它比长安城的地势高,又扼守了南山通道,是长安城南部屏障之一。

过去,大唐承平,少陵塬常作为达官贵人的别业,正可以征为驻兵之地,保证接下来的粮草运输。

谈完这件事,李光弼方觉满意,对薛白的态度也亲近、信任了一些,愿意邀请薛白到他的大帐里详谈平叛的战略规划。

他拿出他那破旧的地图,上面被画得密密麻麻,字迹又潦草,旁人根本看不懂。

“节帅学的是草圣的狂草?”薛白如今字写得好,已有评论书法的资格。

“不敢当。”

李光弼却没听出他的取笑之意,还当是夸赞。

“北平王请看,京畿二十三县、扶风郡九县,俱已坚壁清野。唯有金城、武功二县被攻破,如今崔乾佑欲攻咸阳,若他得咸阳,必再起觊觎长安之心,而若我守住咸阳,他必直奔潼关。而我则焚渭水诸桥,拖延其军。”

薛白指了指渭水桥,问道:“若知他意图,何不设伏于渭水?”

“我军不欲决战,只要设伏,小胜而叛军不退,增兵否?若不增兵,一旦叛军骑兵缠上,小胜则为小败。若增兵,小兵则致大败。”李光弼脸色严肃,道:“哥舒翰前车之鉴,万不可冒然出兵。”

他与王难得不同,王难得作战喜好勇猛冲锋,而李光弼在河北的几场大战几乎都是智取,且他是真沉得住气。

薛白认同他的战略构想,只是有些担忧,道:“就像是把一只猛兽关进了我们家中,到处都是我们的羊群。却还得等猛兽筋疲力尽了再打它。”

“是,可最不能放它出去咬,外面还有更多羊群。我们只能站在桌子上,等它累了才能下场打它、驯服他。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翻下页